公共艺术教研室刘思瑾老师开设《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公开课
2024年11月13日第七节课,刘思瑾老师在2472班开设题为《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的公开课。艺术设计系郭小远、孙瑞洋、韩易妤老师参与听评课活动。
本课按案例导入——提问——疾病划分——基本特征讲解——知识拓展——教学评价的思路展开授课。先通过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疾病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提问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如何划分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接着讲解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与三要素,分别举例加深印象,最后进行课堂小练。整体教学效果较好,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教学具有设计感,环节安排清楚。
评课环节,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很及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较好,整体内容结构完整,重难点清晰。建议:上课时增加互动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及时调配课程内容。
课题:有关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2024~2025 学年度第 1 学期
授课课程: 授课教师:刘思瑾
授课班级 |
2472 |
授课日期 |
2024年11月13日 |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学 时 数 |
学时2 |
课程标准 要求落实 |
n 掌握传染病的特性、流行环节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
教学目标 |
l 了解有关免疫和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及儿童计划免疫的程序 l 能够按照预防措施初步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l 有责任心、事业心,并懂得在未来的工作中珍视学前儿童的生命 |
教学内容 |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
重点难点 |
n 掌握传染病的特征、流行环节及预防措施 n 理解免疫的基本知识,能初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 |
教学方法 |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
学习方法 |
小组探究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备 注 |
课题引入 |
“预防为主”是托幼园所必须严格贯彻的卫生方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于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是托幼园所义不容辞的职责。传染病传播快,波及面广,对学前儿童的危害大。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学前儿童易患的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基础 |
本课内容是全章的铺垫 |
教学步骤 及 主要内容
|
【思考】坨坨上午在幼儿园还是活蹦乱跳的,午睡起床后精神不佳,班级实习生谢老师发现后立即上前关心询问,得知坨坨左边耳朵不舒服,仔细观察,发现其左耳腮腺处红肿,皮肤发烫,一问还有咽痛、发冷等症状,于是判断坨坨可能患上了腮腺炎,当即带坨坨去了医务室。经保健医生检查判断有可能患了腮腺炎,于是班级老师立即电话联系家长带坨坨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认,并让坨坨在保健医生的陪护下在观察室进行等待。 请问谢老师的判断对吗? 我们可以如何预防该病的发生呢 第一节 学前儿童易患的传染性疾病 一、有关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提问】观看有关学前儿童传染病的新闻,思考问题: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学前儿童健康有何影响?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介绍传染病的含义 2.学习传染病的基本特性 • 有病原体 • 传染性与流行性 • 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 • 免疫性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1.解释传染源 2.列举事例逐条分析六种传播途径,并配合相应的课堂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简单介绍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 【提问】2020年前后,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那么,我们从当中可以获得哪些疾病预防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运用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知识讨论并提出传染病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 切断传播途径 切实搞好疫源地的消毒、 隔离管理;教育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四)免疫和预防接种 1.介绍免疫、计划免疫的含义 2.比较抗原和抗体 3.讲解特异性免疫与预防接种
4.举例说明儿童计划免疫的程序 趣味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本节课的相关试题,采取各组之间互相出题的方式,考一考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分高 |
学生通过案例思考讨论进入学习
列表整理归纳知识点 |
课堂练习 |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所学知识,强调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必须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要重视学前儿童生命安全 |
|
其他 |
|
|
小结与作业 |
|
课堂小结 |
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什么是传染性疾病,传染病的三要素与三个环节 |
|
本课作业 |
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 |
|
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制作教具,让学生扮演“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加深对传染性疾病知识的印象与了解。
|
